登录个人中心 | 无障碍阅读 适老化
东城街道单光屯社区:善小暖心 “单”光成炬

时间: 2025年10月24日

字号:
发文单位:东城街道办事处

在山东省聊城经济技术开发区东城街道单光屯社区的公告栏上,挂着“三张清单”。这可是单光屯社区破解社区志愿服务难题的“秘密武器”,它让独居老人的药有人买,它把红色故事送到孩子们身边……

近年来,单光屯社区着力打造“单(善)小暖心”服务品牌,精准回应多样化民生需求,有效赋能居民参与社区治理,系统提升基层服务效能和治理水平。

2024年度全国志愿服务“四个100”先进典型宣传活动中,聊城经济技术开发区东城街道单光屯社区被推选为“最美志愿服务村(社区)”。

“我们心里特别有底”

“培华每个月都会来帮我买一次药,真是帮了我大忙!”年过七旬的独居老人魏永杰感激地说。由于子女常年在外工作,腿脚不便、上下楼困难,日常买药成了她最大的难题。单光屯社区党员志愿者张培华在走访中了解到这一情况后,主动认领了魏永杰的“需求清单”,定期上门为她代买降压药、膏贴等药品,还会细心核对用药说明,陪她聊聊天。

单光屯社区将党建引领贯穿凝聚服务群众全过程,创新打造“需求精准对接、资源高效整合、服务优质落地”的“三单”服务体系。需求清单记录居民的生活需求、商户的经营诉求;资源清单整合辖区医院、学校、企业可用资源;项目清单涵盖社区基金、南苑老伙计等运营项目。“社区将这三张清单明明白白公示出来,我们一目了然地就可以看到社区有哪些资源,社区能给我们办什么事情,我们能为社区做什么,心里特别有底!”辖区居民张敏指着公告栏,满意地说道。

近年来,单光屯社区聚焦群众急难愁盼,通过“网格化走访+居民议事会”机制,精准摸排居民需求,累计梳理出包括扶困济弱、帮办代买、家电维修等在内的67项具体需求。依托600余名党员志愿者深入网格、走访问需,社区将“被动响应”转为“主动发现”,真正实现了需求清单上的“白纸黑字”转化为服务群众的“暖心实事”。

截至目前,单光屯社区依据居民需求开展志愿服务活动200余场,解决独居老人买药难等问题20余件,志愿者响应率100%,服务满意度达97.2%。

讲堂上的“种子”,夜市里的和声

“今天,我们不仅仅是在回顾历史,更是在触摸一段段炽热的人生。希望革命先辈的精神,像一粒粒种子,在你们心中生根发芽。”社区“专业化”红色传承志愿服务队志愿者李学坤对学生们说。5月,“讲好红色故事,传承红色精神”社区宣讲活动走进颐中外国语学校。课后,李学坤还将红色经典书籍分发到同学们手中。听完宣讲,张娜老师感慨道:“感谢社区办的这次活动,这不仅是传承红色精神,更是在为青少年的成长铸魂。”截至目前,社区依托“专业化”红色传承志愿服务队,开展红色宣讲60余次,覆盖群众4000余人。

不仅在思想上启迪,社区更将关怀落实到孩子们日常生活的点滴中。“有社区的爱心护学志愿服务队陪着孩子过马路,我们做家长的特别放心。现在开车送孩子,孩子下车后我们不用特意绕过去送他过马路,直接就能开走,既省了时间,孩子的安全也有保障!”二年级学生张子墨的妈妈说道。这支“生活化”服务队伍,长期守护颐中外国语小学学生的出行安全。近三年来,让学校周边实现“零事故”。

社区生活的和谐,说到底就是你让我、我让你,有事好商量。“我这箱子一直就放这儿的,你往我这挤,客人还怎么走?”我一直都在这摆,今天怎么就不行了?单光屯社区久和夜市灯火通明,两个摊主正因半米宽的摊位界线争执不下。气氛一时紧张,围观的人越来越多。

社区“特色化”队伍——夜市护航志愿服务队志愿者杨福国得知后,快步赶来。“别急,别急,咱们有事好好说!”他一边劝,一边将两人引到夜市旁的“单(善)听睦调”议事厅。“夜市是大家的地方,各让一步,生意才能更旺嘛。”杨福国耐心劝解。经过一番沟通,双方情绪稍缓,达成和解。

夜市护航志愿服务队主要由社区工作者和热心居民组成,所有居民均可报名参与。截至目前,队伍化解纠纷20余起,投诉量维持在每季度个位数。如今,久和夜市日均客流量突破2万人次。这里已成为集美食、休闲与文化于一体的社区经济新亮点。

从专业,到生活,再到特色,三类志愿服务队伍形成完善而高效的志愿服务体系,真正让志愿力量渗入基层每一个角落,为社区治理注入温暖而持久的动力。

“志愿+”加到居民心坎上

“平时忙着上班,没时间陪孩子,社区的绘本课帮了大忙,孩子特别喜欢!”希望国际幼儿园的张亚欣妈妈开心地说道。她的孩子以前性格内向,自从参加社区绘本课后,不仅渐渐爱上阅读,还能主动跟小朋友分享故事。“现在每到周末就催着我带他来,志愿者老师讲得特别生动,孩子们都不肯走。”

2024年9月社区育幼志愿服务项目开展至今,已累计举办绘本阅读、亲子手工等各类活动24次,服务超过700个家庭,真正成了家长放心、孩子开心的“社区第二课堂”。

除了暖心育幼,“明星商铺”志愿服务项目也悄然改变着社区。一些饭馆主动加入“爱心送餐”服务,为特殊困难群体提供免费餐食。“社区给我们挂上‘明星’牌匾后,客人明显多了。免费送餐,既做了公益,也做好了生意。”胡成东真诚地表示。项目运行以来,已推动70余家商铺开展免费送餐、保洁、理发等志愿服务800余次。

同时,为破解志愿服务“钱从哪里来、如何可持续”的难题,社区建立社区发展基金平台,创新打造“公益大集”。每月一次的“公益大集”由社区党组织搭建平台、明星商铺设摊、居民踊跃参与,部分消费金额直接注入社区基金。截至目前,基金平台已募集资金3万余元,每月25日定期公示资金使用情况,让基金精准反哺至群众急需的“微实事”,“小集市”真正成了“共益蓄水池”。

居民从“旁观者”变为“参与者”,商家从“受益者”化为“贡献者”,“志愿+”加出的,是社区的凝聚力,更是居民的归属感。

扫一扫手机查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