时间: 2025年07月14日
第一章 总则
第一条 目的
为规范教学管理,提升教学质量,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,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,依据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》《中学教师专业标准》等法规,结合本校实际,制定本制度。
第二条 适用范围
本制度适用于北城中学全体教职工、学生及教学相关活动。
第三条 基本原则
1. 以学生为中心:关注个体差异,促进全面发展。
2. 科学规范管理:遵循教育规律,强化过程监督。
3. 创新驱动发展:鼓励教学研究,推动教育信息化。
4. 家校社协同育人:构建三方联动机制,形成教育合力。
第二章 教学组织管理
第四条 管理体系
1. 校级统筹:校长全面负责教学工作,分管副校长具体落实。
2. 部门协作:教务处、教研组、年级组、学科组分层管理,职责明确。
3. 教师参与:建立教师代表委员会,定期研讨教学改进方案。
第五条 教务处职责
1. 制定教学计划、课程表及考试安排。
2. 组织教学检查、质量评估及数据分析。
3. 管理教材、教具及实验室等教学资源。
4. 协调跨学科活动及校外教育合作。
第六条 教研组与备课组
1. 教研组:按学科设立,负责教学研究、师资培训及课程改革。
2. 备课组:以年级为单位,开展集体备课、学情分析及资源共建。
3. 活动要求:每周至少1次集体教研,每学期至少2次公开课展示。
第三章 教学过程管理
第七条 备课规范
1. 个人备课:明确教学目标、重难点及教学方法,设计分层作业。
2. 集体备课:主备人提交教案初稿,组内讨论优化,形成共享资源。
3. 资源审核:教案、课件需经备课组长签字后方可使用。
第八条 课堂教学要求
1. 基本规范:
• 按时上下课,不拖堂、不占用非授课时间。
• 禁用手机等电子设备(教学需要除外)。
• 关注全体学生,杜绝体罚或变相体罚。
2. 教学方法:
• 推行“情境教学”“项目式学习”等模式,鼓励学生参与。
• 运用多媒体、实验设备等辅助教学,提升课堂实效。
第九条 作业与辅导管理
1. 作业设计:
• 严格控制作业量(初中每日不超过90分钟)。
• 分层布置作业,标注基础题、提升题、拓展题。
2. 课后辅导:
• 设立“学科答疑时间”,教师轮流值班。
• 对学困生制定个性化辅导计划,建立成长档案。
第十条 考试与评价
1. 考试组织:
• 规范命题流程,确保试题难度符合学情。
• 严肃考风考纪,杜绝作弊行为。
2. 评价方式:
• 实行“过程性评价(40%)+终结性评价(60%)”模式。
• 评价维度包括课堂表现、作业完成、实践能力和素养发展。
第四章 教师管理与发展
第十一条 教师职业道德
1. 遵守《新时代中小学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》,严守师德红线。
2. 禁止有偿补课、收受礼品礼金等行为,一经查实严肃处理。
第十二条 专业发展支持
1. 培训体系:
• 新教师:岗前培训+师徒结对(跟岗学习不少于1学期)。
• 在职教师:每年至少参加1次县级以上培训,撰写学习心得。
2. 教研激励:
• 设立“教学创新奖”“教研成果奖”,对优秀案例予以表彰。
• 支持教师申报课题、发表论文,报销部分研究经费。
第十三条 考核与晋升
1. 考核内容:
• 教学常规(备课、上课、作业批改等)。
• 学生评价(满意度调查、成绩提升率)。
• 教研贡献(公开课、论文、课题等)。
2. 晋升机制:
• 考核结果作为职称评聘、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。
• 连续两年考核不合格者,调离教学岗位。
第五章 学生管理与支持
第十四条 学风建设
1. 制定《学生课堂行为规范》,明确迟到、早退、旷课处理流程。
2. 开展“学习标兵”“进步之星”评选,营造比学赶超氛围。
第十五条 特殊学生支持
1. 学困生帮扶:建立“一生一策”档案,定期家访跟踪。
2. 资优生培养:开设竞赛课程、研究性学习项目,提供发展平台。
3. 心理辅导:设立心理咨询室,配备专职教师,开展心理健康讲座。
第六章 教学质量监控
第十六条 常规检查
1. 教务处每月抽查教案、作业批改记录,结果纳入教师考核。
2. 推行“推门听课”制度,校领导随机听课并反馈改进意见。
第十七条 数据分析与应用
1. 建立教学质量数据库,定期分析成绩、学情调查等数据。
2. 根据数据调整教学策略,如优化作业设计、改进课堂互动方式。
第十八条 家长与社会监督
1. 每学期召开1次家长会,公示教学计划及学生发展情况。
2. 设立“校长信箱”,对合理建议予以采纳并反馈。
扫一扫手机查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