时间: 2025年07月11日
一、总则
为切实保障师生饮食安全和身体健康,防范食品安全事故发生,规范校园食品管理,结合本校实际情况,制定本制度。本制度适用于校外配餐管理,以及学生个人饮食行为规范和家庭食品安全引导。
二、校外配餐管理
1. 供应商选择:学校膳食委员会通过投票形式选择具备合法经营资质、良好信誉、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配餐企业。遴选时需查验企业的食品经营许可证、从业人员健康证明、食品安全管理制度等资料,并实地考察其加工场所、卫生条件、食材来源等。
2. 合同签订:与选定的配餐企业签订详细的配餐服务合同和食品安全责任书,明确双方在食品安全保障方面的权利和义务,包括食材采购标准、加工流程要求、配送时间、质量保障、违约责任等。
3. 食材管理:要求配餐企业建立严格的食材采购、验收、储存制度。食材必须从正规渠道采购,索证索票齐全,确保来源可追溯;对蔬菜、肉类等食材进行农残、兽残检测,严禁使用变质、过期、三无食材;储存场所需符合卫生和温度要求,分类存放,定期检查清理。
4. 加工与配送:监督配餐企业严格按照餐饮服务食品安全操作规范加工食品,确保生熟分开、烧熟煮透;配备符合卫生标准的食品配送车辆和保温设备,保证食品在配送过程中的温度和安全,配送人员需持有健康证明,配送前后对车辆进行清洁消毒。
5. 验收与留样:学校安排专人负责每日配餐的验收工作,检查食品的数量、质量、温度等,发现问题及时与配餐企业沟通整改;每餐次的食品成品必须按规定留样,留样量不少于125克,在专用留样冰箱内冷藏保存48小时,并做好留样记录。
6. 监督与反馈:学校定期对配餐企业进行检查和评估,组织师生对配餐的口味、质量、卫生等进行满意度调查,及时将意见反馈给配餐企业并督促改进;若发现严重食品安全问题,立即终止合同并追究相关责任。
三、禁止携带零食入校管理
1. 宣传教育:通过主题班会、校园广播、宣传栏等多种形式,向学生和家长宣传携带零食入校的危害,如影响正常饮食、容易造成龋齿、破坏校园环境卫生等,引导学生自觉遵守规定。
2. 日常检查:在校门口安排值日教师和学生干部进行检查,禁止学生携带零食进入校园;班主任加强对班级学生的日常监督;学校不定期组织突击检查,对违规携带零食的学生进行批评教育。
3. 家校合作:通过家长会、家长群等渠道,与家长沟通禁止携带零食入校的规定,争取家长的支持与配合,要求家长在家中引导孩子合理饮食,不购买过多零食,避免孩子将零食带入学校。
四、食品购买规范管理
1. 食品安全教育:将食品安全知识纳入学校健康教育课程,定期开展主题讲座、知识竞赛等活动,教导学生认识三无产品(无生产日期、无质量合格证、无生产厂家),了解购买三无产品的危害;教会学生识别食品的生产日期、保质期,掌握正确的食品选购方法。
2. 校园周边治理:加强与市场监管部门、城管部门的沟通协作,对校园周边的小卖部、流动摊贩进行监督管理,劝阻学生不购买周边无证摊贩的食品;定期向相关部门反馈校园周边食品安全问题,配合开展专项整治行动。
3. 榜样示范与监督:鼓励学生互相监督,对发现购买三无产品的同学及时提醒和劝阻;设立“食品安全小卫士”,对遵守食品购买规范的学生进行表彰和奖励,树立良好榜样。
五、家庭食品安全引导
1. 知识宣传:通过发放宣传手册、举办家长学校讲座、推送微信公众号文章等方式,向家长普及家庭食品安全知识,重点强调不使用发芽土豆(发芽土豆含有龙葵素,食用后易中毒),食用木耳、豆角等食物要充分加热(防止食物中毒),蔬菜水果要清洗干净(去除农药残留和杂质)等安全要点。
2. 家校互动:班主任通过班级群、家访等形式,与家长保持沟通,了解学生在家中的饮食情况,解答家长在食品安全方面的疑问,及时反馈学生在校的饮食表现,共同做好学生的食品安全教育。
六、责任追究
对违反本制度的相关人员,根据情节轻重给予批评教育、通报批评等处理;因管理不善、失职渎职等导致食品安全事故发生的,依法依规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。
七、附则
1. 本制度由学校安全管理部门负责解释。
2. 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施行,并根据实际情况适时修订完善。
扫一扫手机查看